涨姿势|教你一眼识别曹妃甸人气贝类海鲜(比知乎还要知乎~)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3-17 03:44:21    

曹妃甸区陆域海岸线绵延80公里,滩涂资源广阔。滩涂半泥半沙,平潮时间长,生物光合作用强,营养盐类丰富,并且曹妃甸海域滩涂平缓,乃比较典型的浮游生物聚集地。多种因素促成曹妃甸贝类味道独特、肥嫩、鲜美,而且腹内泥沙少。

溯河口有两个以贝类海鲜命名的地理名词,一是蛤坨,《滦州志》 卷七 《封域志(上)·山水》:疙疸坨蛤坨,在曹妃甸之东北距大庄河正南十余里,亦系暗沙。”另一个是牡蛎山,《滦州志》 卷九 《封域(下)·古迹(漕运附)》:“知府孙维城复议海运故道直捷,而所经蚕沙绿洋各口,蛎房山、石臼坨险岛,有风涛之虑,舟楫多被损失。”

蛤坨在今溯河大桥南,与牡蛎山隔一道海沟,现今依旧是丰富贝类的聚集地,赶海人要等潮水落到合适淌水去采集。蛎房山即为牡蛎山,曾存在于溯河与小青河之间,1957、1958年搞“贝类挂帅”运动过度采集被移平,曾经的牡蛎山甚为庞大壮观,牡蛎为附着生物,层层固着、层层死去、层层叠加而成,现今低平潮时分偶能看见浅痕。海滩偶能看见比鞋子小不了多少的牡蛎壳子,是从以前的牡蛎山散落下来的。

小妃

贝类特别是蛤蜊为最常见、最便宜的海鲜,味道鲜美,营养价值丰富,拥有“天下第一鲜”、“百味之冠”的美誉。古代很多吃货以诗文赞美,小编带你一一历数。

1

古时候人们认为蛤蜊能变鸟,鸟能变蛤蜊。《搜神记》里说:“百年之雀,入海为蛤。” 《酉阳杂俎》里又说:“蛤蜊,候风雨,能以壳为翅飞”。

2

唐代贺知章喜欢蛤蜊,有诗云:鈒镂银盘盛蛤蜊,镜湖莼菜乱如丝。外号“温八叉”的温庭筠也提及此事,诗云:越溪渔客贺知章,任达怜才爱酒狂。鸂鶒苇花随钓艇,蛤蜊菰菜梦横塘,此诗题目是:《秘书省有贺监知章草题诗笔力遒健风尚高远…因有此作》

3

蛤在古时价格不菲,不是民间常物。从元人钟嗣成《录鬼簿·序》中能看出来,“若夫高尚之士、性理之学,以为得罪于圣门者,吾党且啖蛤蜊,别与知味者道。”

4

南宋末期著名原创音乐制作人汪元量,传说女粉丝无数,曾对南宋偏安江南一隅、无意收复失地一事心灰意凉,曾写诗:水边莫话长安事,且请卿卿吃蛤蜊。

5

南朝著名狂人沈昭略曾说:不知许事,且食蛤蜊。意思是,蛤蜊一吃,啥事不知。

6

蛤蜊可生吃。元朝《云林堂饮食制度制》一书记录了生吃蛤蜊的方法:“用蛤蜊洗净,生擘开,留浆别器中,沥去蛤蜊泥沙,批破,水洗净,留洗水,再用温汤洗,次用葱丝或桔丝少许,拌蛤蜊肉,匀排碗中,以前浆及二次洗水汤澄清去脚,入葱、椒、酒调利,入汁浇供,甚妙”。

7

其它吃法还有很多,宋《梦梁录》中写到“酒鸡蛤蜊”、“蛤蜊淡菜”、“米脯鲜蛤”。 清代大吃货袁枚《随园食单》中:“剥蛤蜊肉,加韭菜炒之佳,或为汤亦可,起迟便枯”,说的是蛤蜊炒韭菜。

8

北魏贾思勰的《齐民要术》提到烧烤蛤蜊、烧烤牡蛎、烧烤车熬(蛤蜊的一种,多指文蛤),炙蚶:铁上炙之。汁出,去半壳,以小铜拌奠之。大,奠六;小,奠八。仰奠。别奠酢随之。炙蛎:似炙蚶。汁出,去半壳,三肉共奠。如蚶,别奠酢随之。炙车熬:炙如蛎。汁出,去半壳,去屎,三肉一壳。与姜、橘屑,重炙令暖。仰奠四,酢随之。勿太热——则韧。

9

《浙江通志》中引《至正四明续志》说:“蛤蜊亦云圆蛤,壳口有紫晕者肥美,善醒酒。”意思是说,壳子上带紫圈的能醒酒。

小妃

怎么样?涨姿势了吧?那些古文小妃翻译了半天都没通,蛤都已经集体自杀了……下面看图识“曹妃甸人气贝类”开始啦!

文蛤

竹节蛏

缢蛏

象拔蛏

香螺

泥蚶

黄蚬子

青蛤

泥螺

牡蛎

海螺

花蛤

海虹

海瓜子

白蚬子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