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天赶海吃海鲜
听起来就十分惬意
可有人贪嘴尝鲜
把自己送进了医院
十几颗美味
让她四肢麻木,透不过气
32岁的徐女士(化名)在朋友的邀请下来到海边玩水。岸边礁石缝里的螃蟹、螺、贝壳引起了大家的注意,这么美味的海鲜不能错过,大家干脆现抓现捞。随后,几个人聚在一起把海鲜煮熟,配着啤酒饮料品尝美味。
这些海鲜中,徐女士认出了织纹螺。她虽然从新闻中了解到这种螺有毒,但又不甘心放弃尝鲜,一口气吃了十几颗,意犹未尽。但没想到的是,一个多小时后,她的身体出现了异样。
起先,她发现自己的四肢开始发麻使不上劲,随后这股麻意蔓延到了口周嘴角。紧接着,她又出现了恶心、胸闷的感觉,透不过气。意识到情况不妙,家人赶紧带着她来到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急诊科。
接诊的是肖阳海医生。他详细了解了病史,结合症状判断徐女士为织纹螺中毒,属于轻中度,需要住院治疗。由于这种毒素没有特效药,医护团队为她进行洗胃、血液灌流等一系列解毒治疗。目前,徐女士中毒的情况得到明显改善,不日即可出院。
煮熟也无法完全去除毒素
织纹螺含有河豚毒素。约0.5mg的河豚毒素即可致人死亡。更重要的是,河豚毒素对热稳定,仅靠煮熟煮透是无法完全去除毒素的。
人一旦食用,毒素会通过阻断钠离子的通道功能来干扰神经传导,使人产生头晕、呕吐、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。
“并不是说吃得越多中毒越严重,有时候食用一颗就可能会致命。这种毒素的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,最长为4小时。”肖阳海强调。
早在2012年国家就明令要求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不得采购、加工和销售织纹螺。不过仍有不少人禁不住织纹螺鲜美味道的诱惑,私自采捕织纹螺并进行食用或销售。
“不要小看一颗织纹螺,重症者可能出现瘫痪、言语不清、声嘶、紫绀、呼吸困难、神志不清、休克,最后因呼吸、循环衰竭而死亡。”肖阳海提醒,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,不要在任何季节采捕、购买、食用织纹螺。
同时,赶海还隐藏着其他风险
稍不注意就容易中招
❗❗❗
海洋“隐形杀手”——创伤弧菌
创伤弧菌
也叫海洋弧菌,一般在海水温度上升到18摄氏度以上时繁殖,主要寄生在有壳类的海洋生物中,比如贝类、虾等。
感染途径
一种是通过皮肤创面接触携带病菌的鱼贝类等直接感染;
另一种,则是生食、食用未完全煮熟鱼贝类感染。
感染症状
感染后伴有呕吐、浮肿、腹泻等症状,如果引发败血症甚至会危及生命,致死率达30%-50%。
一般来说,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接触到创伤弧菌,不会出现严重反应,但患有肝病以及免疫力低下等群体需要格外注意。
在赶海时,很多游客都是光着脚,或是仅穿着短裤、拖鞋,因此非常容易被沙滩中以及海水中的贝类、鱼类的尖刺划伤,又因此类伤口往往较小,难以发现,而导致较严重的后果。
除了微生物
近年来,许多人在赶海过程中
不幸遭遇了各种伤害
赶海隐藏风险
很多人喜欢赶海,就是因为涨潮退潮时,海洋会把宝贝海产品送到沙滩上,像挖宝藏一样,大家都想去碰碰运气。
但涨潮退潮的时候也得小心,一不小心就可能受伤。
赶海时如何保护好自己?
尽量戴上护具
可以戴上手套、水靴等护具,避免被刺伤。
为了预防接触性感染,皮肤有伤口的人或高危群体,最好避免直接接触携带致病菌的海水。
随时注意潮汐情况
要注意潮汐变化,提前查阅当地的潮汐时间表。在复杂的水文环境中,不要贸然前往深水区域,以免发生意外。
鱼类、贝类应煮熟后再食用
赶海时捕捉到的鱼类、贝类等生物,一定要充分煮熟后再食用,使用过的菜板等烹饪工具最好进行消毒,若不慎出现相关症状,一定要及时就医。
赶海,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
找到一片宁静与乐趣的天地
然而,享受这份乐趣的同时
更应时刻绷紧安全和生态这根弦
保护自己,爱护海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