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种高跷是用钢管做的,可以调节长短,上部有一个平板和一个别扣,用来固定人的小腿,下部底端是一个铁圈,用来在水底支撑。
中午比较热,渔民们吃完中午饭后,没有过多休息,便光着膀子下了水。此时的水深在3米左右,所以渔民们把高跷的高度也调节到大约3米,踩着高跷,人犹如站在水面上。由于技术娴熟,他们在水中来去自如,如履平地。
最长八米,效率是传统方式的两倍
众所周知,渔民在近海养殖或者从事捕捞,会受到大海潮汐规律的限制。而高跷赶海减少了受潮汐规律的限制,增加了人的腿长,即使在涨潮的时候,渔民们也可以踩着高跷在水里捕捞。
“在自然情况下,如果不用高跷,渔民要想在浅海滩涂上打捞鱼类、贝类,一天能干两个小时左右。”羊口镇近海渔民协会会长孙效宝告诉记者,采用踩高跷赶海,渔民一天可以工作三四个小时甚至更长。如果海水浅,高跷可以调节到1.5米甚至更短。如果海水深,高跷可以调节到七八米长,不过难度也会随之提高。“高跷越长,人站在上面就越不稳当,所以必须是技术过关的渔民,才有能力掌握好平衡。”孙效宝说。
不仅如此,普通的浅海捕捞还需要一辆轮船加以配合,效率非常低,成本也比较高。而使用高跷赶海不仅降低了成本,而且效率几乎是普通捕捞方式的两倍,平均一个渔民一天可以打捞4000多斤贝类。
难度很高,稍不留神就容易栽跟头
对于渔民来说,踩高跷赶海绝对是个技术活,很多渔民尝试后都失败了。今年43岁的许如利说,他从小跟着老人捕鱼,在10年前学会了踩着高跷赶海。
最初,许如利和普通渔民一样在船上捕鱼,后来发现一名老渔民在浅海里踩着高跷捕鱼,他挺好奇,便向这名老渔民求教,经过几天的努力,许如利如愿以偿,学会了在海里踩高跷。
“传统的木质高跷一般比较短,不会超过0.5米,而且上粗下细。而赶海用的高跷上下一样粗,只不过底部有一个铁圆圈。”许如利说,踩高跷赶海难度非常大,在水里要掌握前后平衡,稍不留神就容易摔倒,而摔倒在海里是致命的。最难掌握的是拐弯时,如果变动高跷技术不到位,很容易失去平衡。
正是因为踩高跷赶海的危险性,很多渔民即使会踩高跷,也不敢涉足浅海。“这是一种古老的捕捞方式,并不断在实践中得到改造。现在在羊口港,有30多人会踩高跷赶海。”许如利说。
◎追溯
初为穷人所用,是低级的捕捞方式
孙效宝告诉记者,高跷赶海这种古老的方式源于什么时期,已经无法考究,他小时候听老人说,高跷赶海一直在羊口渔港流传,最初是一种穷人的捕捞方式,也是低级的捕捞方式。
“众所周知,海上生存着一群‘水族人’,他们世世代代以捕捞为生,即使结婚、生育也在海上举行,几乎不涉足陆地。因此,他们不会用文字去记录高跷赶海的方式。后来有人发现了这种方式,便一代代流传了下来。”孙效宝说,经过对高跷赶海的研究,他认为这种捕捞方式效率比较高,不应该局限于捕捞贝类,应该将其创新,争取可以在浅海里抡网捕捞鱼类。目前,孙效宝正在进行实验,如果此法可行,将会进行推广。